(完本)清海李元小说

2021-12-19 12:23:50    编辑:红人館
  • 清海 清海

    一个不世出的天才被卷入世俗洪流中,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规则

    猫儿 状态:已完结 类型:都市
    立即阅读

《清海》 小说介绍

独家小说《清海》由猫儿所编写的都市风格的小说,主角清海李元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一个不世出的天才被卷入世俗洪流中,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规则...

《清海》 第六章 大棚 免费试读

第六章大棚

“你们这个多久能回本?”清海问。

“回本?”王海洋笑了,“你知道这是用在哪的吗?”

清海又仔细观察一遍这个地方,忽然觉得科幻感十足,“卖给迪拜的?”

王海洋大笑,“猜对一半,只要他们出钱我们也卖,这是以后火星移民用的。”

清海觉得有点扯,“过了吧。”

“没有,按现在的技术发展,二三十年足够了。”王海洋说。

“我看你是有点疯了。”清海从来没有想过登火星,凡是整合今天技术所达不到的事情,他从来不想,哪怕是明天能实现他也不想。

接着,王海洋又带清海参观了他们真正的蔬菜大棚,这个就亲民多了,可是如他预料的一样,省地不省人工,省人工不省地,唯一即省地又省人工的就是那个火星豪华版。

王海洋还想留清海多住几天,可清海第二天就回三河了,他大概知道该怎么办了。

回去之后清海把自己关在家里半个多月,他按照火星版大棚自己设计了一套地球版的,然后发给王海洋,让他补充细节。

王海洋看后直呼上当,骂他是个贼,可仍然把修改方案告诉了他。

理论任务完成了,他找到市长,开口就要一百万,市长不禁皱起了眉。

“你搞项目我可以支持你,搞这个......”

“大棚不是项目吗?”清海说。

“是归是,可是你这完全不盈利,单纯就是解决自己吃菜的问题,我不好办啊。”市长说。

“这有什么不好办的,你就说建设新农村拨款就行了。”

“问题是你们村这么搞,别人也想这么搞,哪有那么多钱。”市长说。

“先不管别人,我的钱先给我。”清海说。

“不管怎么行,这口子一开就堵不上。”市长为难的说。

“我不管,你说支持我的。”清海不依不饶。

市长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个样子,他看着清海的计划书犹豫不决,最后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,“这样,钱可以给,但不是我给。”

“谁给?”清海问。

“银行。”

“贷款?”

“我出面,后面你看着办。”市长说。

清海想了一下,“利息多少?”

“肯定按最低利息算。”

“贷多少年?”

“想贷多少年贷多少年。”

“好。”清海满口答应,心想老子贷它一百年。

签合同的时候,并不像清海想的那样,也不像市长说的那样,不仅利息不是最低,而且最高贷十年。

清海之所以签字,是因为行长的一番话,“凡事都要循序渐进的来,菜价只要比外面卖的便宜就行,然后逐年降低慢慢达到目的,这样前期的利润可以还贷款,贷款还完了,蔬菜自由也就实现了”。

一切就绪,施工却被一拖再拖。支书知道清海要建大棚高兴的合不拢嘴,还是那几个能镇住脚的一起又坐了下来。

“这可以搞,前几天菠菜十一一斤,吃菜赶上吃肉了。”耀伯说。

“可不是,连吃肉一礼拜了,青菜只敢看不敢买。”

正聊着,支书突然举起杯,“咱侄子在村里走动的少,施工的时候少不了你们帮忙。”

“放心吧,要是敢有人找事,先过我这把老骨头。”四太爷说。

“咱爷俩一起。”五爷附和道。

“侄子放心,大事小活有我们呢,根本不用你出面。”耀伯拍着胸脯说。

“没错,有我们在他们翻不起浪来,我经常跑长途,不在家就算了,只要在家就去你那逛逛。”伍叔说。

清海觉得他们有点小题大做了,几亩地搞个大棚,怎么弄得像拼刀子一样,虽然心里觉得好笑,却没有说出来。

事实证明清海是真的不了解农村,开工那天还真动刀了。

支书提前开会,告知集体土地要建大棚,解决吃菜的问题,大部分人都鼓掌赞成,只有少数人反对,支书私下找他们谈话,也都表示赞成并签字了。

刚破土,就有人站在了铲车前面,那些私下签字的又都站了出来,谁也不相信清海建大棚是为了大家,肯定是为了一己私利。那些一开始同意的,此时也有人站出来反对,这让支书腹背受敌,指着他们破口大骂。

推攘中,有人回家拿刀冲了过来,耀伯上前夺刀,把人推在地上。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,十几个人扭在中心,外面围的里三层外三层。

最后警察和120都来了,施工自然也停了。

支书和耀伯他们从中调解,终于所有人都同意了,可是一开工仍是有人站出来。

“二方,你男人可是签字了。”支书大怒。

“他签了我没签,今天不从我身上压过去你们就别想干。”二方跳着脚嚷嚷。

然后,那些摇摆不定的又跟着站了出来。

来来回回折腾了四次,清海唯一的收获就是看清了村里的人物关系,他不止一次的提出放弃,可是支书不同意,一直鼓励他。

最后一次,支书告诉清海差不多了,清海也看不出是哪差不多了,或许只是支书安慰自己,可还是按着支书的意思跟他们见了面。

“二方,你想要什么,给钱你不要,到底想要什么?”支书直接严声厉问。

“那是村里的地,凭什么让他一个人用?”二方不服输的说。

“他用是为了大家,是大家投票同意的。”支书说。

“我可没同意。”

“少数服从多数,你不同意也没用。”

“我不同意你们动工试试。”二方蛮不讲理道。

“大家同意了,你再拦着就是违法了。”

“违法把我抓起来啊。”

“你以为不能把你抓起来?”

“你抓试试。”二方理直气壮的说。

支书气的一拍茶几,“走,不谈了,我现在就往乡里打报告,看你明天吃家里饭还是吃牢饭,反了你了。”说着支书就往外走,众人赶紧拦着。

清海在一边听的云里雾里,这玩意妨碍公务顶多拘留,而且关乡里什么事,打报告更是无稽之谈了。

他不知道,官太大了,小民就不怕了,他们真正怕的,是头顶的父母官。而且支书的话起了作用,拦他的是二方的亲属。

“你别嚷嚷。”李愤对二方说,他是二方家的大哥。

“我们也不是不讲理,”李愤说,“这地是大家的,总不能谁说一声要用就用吧。”

“不是投票表决了嘛。”支书见当家的出来说话了,声音也低了下来。

“投票不假,你说这么动动嘴就把地许出去了,谁心里也没底儿啊。”李愤和声和气的说。

“怎么没底,村里做担保,你有什么没底的。”支书不客气起来。

“我是这个意思,干大棚干成了自然好,要是干不成,这地来回这么一折腾,现在还能种,到时候还能种吗?”李愤说。

“保证可以,干不成了我恢复原样。”清海说。

“那肯定不是原样了,原样是上面没有大棚。”李愤说。

“不是原样那也大家都不是原样,你们家才占几分地,用不着你替大伙操心。”支书说。

“本来能种的地,现在不能种了,放哪也说不过去。”李愤不高兴的说。

“你说怎么办?”支书问他。

“总得有点补偿吧。”李愤说。

支书等的就是这句,“要什么补偿,大家都没要,你要什么?”

“大家是大家,我们是我们,他们放弃那是他们的。”李愤说。

“你想要多少?”支书问。

“人家多少我们多少,我们不是不讲理,但是也不能让人欺负,平和拿了六千补助,我们也六千。”李愤不紧不慢的说。

支书一听蹭的站了起来,大声咆哮道,“那地的平和包的,六千是退他的租金,你掏一分了吗?”

“五百一亩,十亩地是五千,还不到十亩,就按五千算,那还多一千。”李愤抓住把柄似的不依不饶的说。

“那是种子钱,犁地上化肥都弄好了,一千是给他的补偿。”支书愤怒的说。

“那不管,人家有的我们也得有,不能让人觉得我们兄弟好欺负。”李愤说。

“是谁欺负谁,人家欺负你还是你欺负人家,几十岁了脸都不要了?”支书大声说。

李愤突然大怒,一巴掌拍茶几上,“谁都别想欺负我们。”

支书这边也都明白了,这是最后一关,这一关不过后面别想继续,但清海是真忍不了。

“给钱没问题,但你们要签一个协议。”清海说。

“什么协议?”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到清海身上。

“这个大棚是解决大家吃菜难的问题,既然你们不相信,认为我是想赚钱,那拿了这个钱以后,大棚的事跟你们无关,我的菜不卖给你,你也别来我这买。”清海说。

“那不行。”二方果断拒绝。

“要钱没菜,要菜没钱,只能选一个。”清海说。

“那就六千一分不能少,每家六千。”李愤说。

“没有。”清海也不客气的说。

“那就谈不了了。”李愤说。

双方僵持了一会儿,支书也在暗示清海见好就收,可清海始终咽不下这口气。

“要钱又要菜也可以,一千六千也都行,如果我以后卖的菜价比超市低,别人买按原价,你们买按超市的高价,直到差价把今天给你们的钱扣光。”清海说。

“那凭什么?”二方说。

“凭你们今天拿钱了。”清海说。

“行,那给我六千,我以后都去超市买,绝对不求你。”二方果断的说。

“行,签协议。”清海说。

“签就签。”

“等一下,签什么签,男人说话呢你离远点。”李愤若有所思道。

“这就是我开的条件,行就行,不行我这就不干,天天市政府办公室吹着空调多爽,我管你们干嘛。”清海也表明了最终态度。

“那行就按你说的,一千以后慢慢扣差价。”李愤说。

这话让所有人都如释重负,就在大家以为这事已经了解的时候,后面霸道的传来一句,“不行,我要六千。”

是二方。

李愤扫一眼二方,又猛然看向二弟。二弟也有些意外,满脸愁容,用力挠了挠头,赌气道,“我不管。”然后退回小板凳上一言不发。

“你要多少?”李愤回头问二方。

“六千。”二方不敢看李愤,但语气很坚决。

“你们呢?”李愤又问另外三个兄弟。

老四老五没说话,老三冲李愤摆了摆手。

支书这边自然谁也不说话,欣赏着他们家的大戏。

李愤坐下来情绪仍有些激动,“我们四个,一人要一千,侄子,”他看向清海,“你要真是为大家干这个大棚,到时候不用扣,我直接把钱退给你。”

“他家我不管。”李愤生气的朝背后指着说。

最后的结果虽然和想的不太一样,但总算大家都比较满意,除了二方家,每家给他们一千,二方家单独给了六千,协议的内容都是一样的,将来扣差价,而不是李愤说的直接还。

总算可以施工了,为了节约成本,清海并没有铺水泥地面,而是把土夯实,铺了一层砖。大家都很奇怪,种菜铺砖干什么?只有来帮忙的王海洋知道清海想干嘛。

清海平衡了王海洋他们的设计和成本,省人工的同时成本提高了一些,据王海洋计算,清海的方案每亩地的产量要比普通大棚提高包分之二十。

一切进展顺利,两个月后第一批青菜可以摘了,不光有本地的青菜,小白菜,菠菜之类的,南方放这边露天养不活的青菜也有,甚至还有荠菜。

清海大致估计了一下,全村人吃菜绰绰有余,但人和人之间的事,买和卖之间的事,从来都不遵循理论那个标准。

超市的菜扎好一捆卖一块五,同样的量,清海的比超市还要好标价八毛,一瞬间消息就传开了,预计卖一天的量,不到一个小时就抢完了。

支书在一边乐的合不拢嘴,认为这是一个大胜利,清海却让支书通知全村的人开大会。

由于人太多,就算一家选一个代表村委会也站不下,于是开会地点定在小学操场上,大家闹哄哄的都说清海干了件大好事,等清海站在演讲台上时,下面起哄更厉害了。

“......今天第一天有点乱,有买到的,也有没买到的,我先赔个礼。”清海说。

大家嚷嚷着一点不乱都买到了,连没买的也这么说。

“虽然今天看着不错,但是有些问题,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大棚走不远。”清海又说。

“啥问题?”大家七嘴八舌的说。

“让二威讲吧,今天他负责卖菜。”清海说。

二威一上台,单刀直入,指着一个妇人就开始大声嚷嚷,“婶子,你家属兔子是不是,张嘴就要十斤......”

“你不是没给。”妇人跟他对着嚷嚷。

“给你还了得,”二威接着说,“不光你一个,个个跟吃了今儿没明儿一样,三斤四斤的要,你们天天都吃那么多青菜吗,就想着占便宜,便宜一下给你们占光了,明天没了,不卖了。”

下面又是一阵嚷嚷,支书开始说话了,“大家别没出息,这东西天天长着天天有,你啥时候见过地里的庄稼吃完了,二威说了不算,明天继续有,但是你们别抢,有秩序讲文明。”

接着支书又说,“今天抢菜这个事不算大事,又便宜又好大家抢着买也正常,但是有一件事明天绝对不能有,这菜不能卖给外面的人。”

“谁是外面的?”下面有人问。

“除了咱村都是外面的。”支书说。

“谁买不是买。”下面有人说。

“谁吃不是吃,明天开始你别吃了,让别人替你吃。”支书说,“这个大棚其实就是福利性质的,是咱侄子见大家买菜太贵,给大家发的福利,要是外面人都进来买,东西就那么多,咱还吃不吃了。”

下面嘈嘈杂杂争论了起来,说什么的都有。

“还有一件事我要说明,这地现在是免费给大棚用的,便宜的这个菜价其实就是地钱摊薄了,你们好好掂量掂量。”支书说。

这下大家的意见一下统一了,自己的地种的菜,那外人可别打主意。

清海站在一边不得不佩服,支书关键时候是真厉害。

大概又过了一个月,大家慢慢习惯了便宜青菜,秩序这才好起来,加上茄子西红柿之类的也能摘了,慢慢的也不稀罕了。

暑去寒来,今年的第一场雪有点大,清海专门把王海洋叫回来,让他评估大棚的状况,得到王海洋的肯定后,清海算是没什么后顾之忧了。

这天清海正走着,二方叫住了他。

“怎么了?”清海问。

“你这么大本事,啥时候再养点猪。”二方笑着说。

清海大笑,“猪可养不起,我们一个村供不起。”

二方现在见了清海说不出的热情,至于他们家敲诈的那笔钱,李愤并没有按他当初的承诺把钱送回来,清海就按照协议上的一笔一笔的扣差价。

那天李愤来找清海,说了一番客套话,又提出整天记账太麻烦,他就主动把剩下的钱送了回来,也不搞特殊菜价了,天天出高价别人看见也不好。

而且李愤把另外三个兄弟的钱也一起拿来了,让清海帮他们一起取消。

清海没多想就把钱收了,可是去会计那对账时竟然对不上。